萧克是我军中一位资历颇深的早期干部,单从他的资历来看,他完全具备了授予元帅或大将军衔的资格。然而,当时授衔的标准不仅仅依据资历,许多其他因素也会被综合考量。因此,萧克最终获得了上将军衔。即使如此,这一授衔决定依然引起了许多人不满,认为他应当获得更高的荣誉。但只要深入了解萧克的一些事迹,便能理解其中的深意。
1939年,冀热察挺进军应运而生,在某种机缘巧合下,萧克被任命为冀热察挺进军的司令员兼政委,手下有宋时轮、邓华以及程世才等一干猛将辅佐,形势一度非常有利。然而,不久后,宋时轮和邓华却先后离开了萧克的指挥,令人疑惑,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两位将领离开?
萧克出生于1907年,自小成绩优异,后来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学习。1925年从黄埔军校毕业后,他便投身革命,先后参与了北伐战争、南昌起义、井冈山斗争以及长征等历史性事件。在红军时期,萧克担任过红六军团长和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等重要职务,无论在资历上还是职务上,都可以说是相当出色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红军改编为八路军,萧克成为了八路军三大主力军之一——120师的副师长,成为贺龙的得力助手。值得一提的是,八路军三大主力军的师长和副师长,在1955年授衔时,除了萧克外,其他人几乎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。
展开剩余82%成为120师副师长后,萧克一度面临适应新环境的难题。至于萧克在120师中的贡献与战绩,熟悉历史的人士都心知肚明,今天我就不再赘述。接下来,我主要想讲讲萧克离开120师后的经历。
1939年,为了打破平西一带的僵局,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冀热察挺进军,负责平西、平北和冀东等地区的工作。冀热察挺进军成立时,八路军总部任命陈漫远为政委,萧克为司令员,程世才为参谋长。然而,由于某些特殊原因,陈漫远未能及时到任,萧克便兼任了政委一职,成为冀热察挺进军的实际领导者,全面掌握军政大权。掌握军政大权后,萧克自然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,于是他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。
冀热察挺进军的组成较为复杂,主要由三个支队构成。第一支队是冀热察抗联支队,约3000人,由高志远领导;第二支队是邓华支队,同样约3000人,由邓华领导;第三支队是宋时轮支队,兵力大约1500人,由宋时轮领导。虽然总人数只有八千多人,但在当时的背景下,这支队伍已经算得上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。掌握了这样一支队伍,冀热察挺进军完全有机会在平西一带取得显著进展。至于最终的成果如何,这还得看接下来的实际行动。
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后,萧克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军心,并建立起更加合理的管理结构。经过深思熟虑,萧克决定成立一个冀热察军政委员会,委员会由五位领导人组成,负责稳定军心与制定管理方针。为了保持各支队之间的平衡,萧克需要考虑将高志远、宋时轮和邓华三人纳入委员会。然而,最终的委员会成员名单却令许多人感到意外:高志远和程世才并未入选,取而代之的是马辉之和伍晋南。
马辉之曾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书记,他的资历和能力显然能够胜任委员会成员的角色。然而,伍晋南仅仅是宋时轮支队的政治部主任,与其他领导人的职务差距较大。如此安排引发了冀热察挺进军内的不满情绪,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决策并不公平,导致军中出现了不少矛盾。
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后的军政委员会短期内并未发挥预期的作用,反而导致了内部的分裂。很快,宋时轮和邓华先后选择离开冀热察挺进军,留下程世才继续留在军中。与此同时,冀热察挺进军内部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,这对军队的实力造成了严重打击。在邓华和宋时轮离开后,冀热察挺进军未能按照预期发展,最终在1942年被撤销番号,而萧克则被调任至晋察冀军区担任副司令。
关于邓华和宋时轮离开冀热察挺进军的原因,实际上涉及多个因素。首先,冀热察挺进军的人才过于集中,延安方面急需调配人才,因此邓华和宋时轮才被调往延安,这无疑是一个关键原因。其次,邓华、宋时轮与萧克在军政理念上存在差异。萧克为人慎重,做事多加思考,而邓华和宋时轮则更为果断。这种理念上的分歧,使得他们在共事时逐渐产生了隔阂。
此外,邓华和宋时轮本身在党内和军内的地位都很高,尤其是邓华深得毛主席赏识,宋时轮则是一个个性较强、难以屈服于他人的人物。宋时轮不仅对萧克的领导不太服气,对于后期崛起的战神粟裕大将也并不甘心服从,所以他的离开其实是迟早的事。
然而,宋时轮和邓华离开的速度之快,另有一大原因,那便是冀热察挺进军内部发生了震动——高志远之死。高志远是冀热察挺进军中的重要领导人,且在冀东大暴动期间,曾与邓华和宋时轮并肩作战,二人对他的为人十分熟悉。高志远未能进入冀热察军政委员会,冀东抗联的战士们感到不满,而萧克也未能及时安抚这些士兵,导致冀东抗联支队提出了返回冀东发展的要求。
虽然冀东地区本就是冀热察挺进军的管辖范围,冀东抗联的请求看似合理,但由于这一提议明显带有抗议性质,萧克无法同意。他必须采取措施遏制这一不稳定因素,否则他将很难在军中立足。然而,高志远的命运却变得更加复杂,不久后便爆出了他勾结北洋军阀、试图为日本人当汉奸的指控。这个消息性质严重,萧克随后决定将其拘捕并严加审问。
此事因特殊时期的背景,难以完全调查清楚,真假也无法定论。但最终,萧克召集军政委员会开会,经过投票,决定处决高志远。虽然宋时轮和邓华极力反对,但马辉之、伍晋南以及萧克三人最终同意了处决决定。高志远的死不仅让宋时轮和邓华感到痛心,冀东抗联支队的士兵们也为此伤心不已。很快,冀东抗联支队的三千人中,约有一半人离开,最终只剩下不到千人,改编为挺进军第10团。
高志远事件的发生,重创了冀热察挺进军的实力。而随着邓华和宋时轮的相继离开,冀热察挺进军的实力进一步削弱,萧克想要完成原定的平西发展任务几乎变得不可能。在冀热察挺进军失去战力后,1942年,中央决定撤销其番号,并将萧克调往晋察冀军区担任副司令员。可以说,萧克在1955年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